您好,欢迎访问商展经济!
010-60516883
010-60516883
商展经济
您的位置:商展经济 > 杂志动态 > 杂志精选 >
联系我们

商展经济

地址:北京通州区大唐高新技术创业园东楼429~433室
手机:010-60516883

咨询热线010-60516883

我国会展业活动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2 11:50人气:



        快速增长的会展产业对会展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相应的会展教育培训市场也非常火爆。据了解,目前院校的会展教育和社会机构的会展培训都在快速增长。不过,火爆的人才培养市场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促使我们对中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思考。
 
一、四大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很多业界和学界人士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会展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中国会展人才培养至少存在着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会展人才认识的模糊
 
      造成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上的原因,学校的教育制度、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完全的市场化;也有对于会展业认识上的原因,现阶段会展业中,展览业一业独大,于是很多人把展览业看成是会展业,而实际上会展业的内涵也丰富得多;更有会展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的原因,由于强调实践性,就使得许多人认为会展工作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来支撑,他们只需要掌握举办会展的操作程序就可以了,其实这一认识是有偏差的。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如会展经营管理人才、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和会展教育研究人才等。




 
2.会展人才供需的错位
 
       由于会展人才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反映到人才市场上的冰火两重天,会展教育培训市场红红火火,但是经过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却屡屡碰壁。例如在上海,虽然会展人才紧缺,但不少企业却不太欢迎会展专业毕业生。据2009年首届长三角会展人才招聘会上反映的信息显示,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原因现在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这类会展高端人才,这类人才企业需要有限,而企业真正大量需要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实用人才却求之无门。
 
3.会展人才结构的失衡
 
        会展在国外也叫“MICE”,应该涉及到会议、展览、奖励旅游、活动等多种业态,也涉及到策划、营销、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更有国际、国内等多种形式,目前我国只有展览业发展较为成熟,业态失衡的结果是大量的培训教育机构用国外的参数计算国内的用人需求进而进行人才培养造成结构失衡。例如,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有一个说法,即每增加1000平米的展览面积,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以此为依据进行预测,上海2008年展览面积597万平方米,会展就业数量可以达到近60万人,即使90%是临时就业,也有6万人长期就业,但是实际上上海只有2.5人从业人员。造成这一结果我认为首先不能简单用国外参数,其次要拓展会展人才就业领域。
 
4.会展师资力量的欠缺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导致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由于众多培训机构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会展培训教师会展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使课程讲授空洞,没有针对性;教师多是半路出家,什么专业的都有,虽然博士、硕士、教授较多,但多是学习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四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会展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会展教育模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近年来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了一些探索,借鉴一般教育培养模式和国外会展培养模式以及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以下四种模式:
 
1.校企合作型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使校企合作的模式得到真正落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紧密型合作。“联合培养班”、“企业班”都是很好的做法,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2)开展制度型合作。校企合作行为应该有法律保证,教学参与、生产实践参与都应该形成制度,有法律保障。例如与会展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制度上就要保证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讲解,与会展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等,安排广泛的实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行业第一线和亲身实践的机会。
 
(3)开展效益型合作。校企合作双赢的直接表现应该双方都有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就无法生存,学校应该从经济效益中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培养出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培训机构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在会展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所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2.国际合作型
 
        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1)全面合作。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学生有机会到国外直接学习和实践。
 
(2)引进“外脑”。目前本身师资力量不够,要借外脑。广泛招聘吸引国外高素质会展专业师资人才来讲学。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
 
(3)师资培训。师资状况是决定会展教育成败与否的根本,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有计划地选派高校会展教师出国培训与考察,系统掌握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培训方式;同时走出去,送教师进入大型会展机构工作,了解整个会展活动程序,提高会展实践水平。许多培训机构进行了会展国际合作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一合作成本较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能力主导型
 
        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决定了会展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展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学习能力,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国会展教育在设置会展专业课程时也应该有意培养上述两种能力的。不同层次的会展人才应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培训机构的能力培训也应该有所侧重。
 
(1)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能力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2)学校从课程体系上注重能力训练。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4.多维发展型
 
        会展业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链上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会展公司、会展教育机构、各种会展服务公司、会展专业组织、会展中心(展馆经营企业)、饭店酒店、宾馆公寓、旅游公司、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不同的机构和单位,需要的人才既有共同性,也会有特殊性。共同性应该是懂得会展的基本知识,特殊性则应该是各自的专业。因此,在会展人才培养要建立多维发展思路,适应面要宽,适应能力要强,适应速度要快。会展专业毕业生既能“拿来就用”,又能尽可能多的适应不同职业需求,惟有如此,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才能实现共赢。



 
三、四条建议
        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拷贝,需要对于会展人才培养的精准思考,因此全面思考中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之际,还有以下建议:
 
1.树立会展人才培养的全局观
 
        就会展人才培养而言,一般可以分为在职培训、职业技能教育、学历学位教育等,培养目标决定培养功能,培养功能必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主导功能的差异性也体现在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如学历教育主要侧重系统化传授会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在职培训较为关注学员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关注的则是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学校、社会、企业都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渠道,它们之间的联合也是渠道,总之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出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2.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长远观
 
        会展行业的人才一是要有知识素质,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要有能力素质,即技能的训练和经历;三是业绩素质,即所做的贡献。这其中知识要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要发挥长远影响和作用的。加强学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鼓励学校发挥特长,建设特色专业,开展错位竞争;二是学校要切实体会会展行业的特殊性,培养会展人才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特别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走与行业协作办学之路;三是抓好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通会展管理理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会展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3.探索会展教育模式的创新观
 
        在国外,会展教育模式多种多样,不同高校也各具特色。在我国,尤其是普通高校,由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制,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短时间很难同国外接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没有创新的空间。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采取不同学期课程松紧调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创新授课方式、创新实习方式等措施,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
动手能力。
 
4.促进会展专业细分的发展观









 

推荐资讯

010-60516883